情感與紀念 | 走進新古典主義時期與彼得麥時期的首飾藝術
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在Google Arts and Culture平臺上舉辦關于《首飾的5000年》(5000 years of jewellery)線上展覽。該展覽公開了許多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的珍貴館藏。
基于本次線上展覽的內容,Violet老師將挑選部分展品,結合相關的的首飾小知識聯想,與大家漫談有趣的首飾文化。
本期將按展覽內容,介紹Pforzheim首飾博物館關于新古典主義時期與彼得麥時期(Neoclassicism and Biedermeier)的藏品。
藝術背景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是西方在19世紀對于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產生的復古和改造運動。重視簡單的幾何圖形與基礎結構的美觀,似乎是一種莊嚴肅穆且客觀的審美藝術。該時期各藝術領域的創作作品崇尚模仿古代藝術特征,藝術家或工匠則有模仿的目標,并表達自身的創作理念。
而彼得麥時期(德語:Biedermeier),是指德意志聯邦諸國在1815年至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歷史時期,如今多用于指文化史上的中產階級藝術時期。這一時期新興中產階級群體代替傳統貴族,成為了社會的新主流,他們相對比較保守;在文學、音樂、藝術上都追求田園牧歌的風格。
新古典主義時期銀制水壺
作者Jean-Baptiste-Fran?ois Chéret
法國巴黎
1784-85
Covered Urn
韋奇伍德工廠(英國)生產陶瓷Wedgwood Factory (British)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收藏
彼得麥時期繪畫
Carl Spitzweg
板上油畫
1841
德國
Museum Carolino Augusteum收藏
對于這一時期的館藏作品,展覽方解釋到:
“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佩戴奢華的首飾成為了一件危險的事情。但是這樣的擔憂并沒有持續很久,人們又恢復了對于首飾的熱情與佩戴欲望。受到新古典主義對于形狀與設計的影響,一種全新的首飾風格也孕育而生。
我們可以從眾多首飾中看到這種貌似造型樸素但是卻有著精巧鏈接設計的風格。成套的冠冕、裝飾性的梳子、胸針、手鐲、吊墜與耳墜在這一時期出現。
19世紀發展了社會與經濟的重大變化,這一時期思想教育上對于古希臘與羅馬的推崇更加啟發了大眾對于“紀念首飾”(Souvenir jewellery)的渴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羅馬與那不勒斯產的微型馬賽克作品。”
19世紀的首飾作品對于后世首飾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在這一時期我們略窺古意之外,更是回歸了首飾原始的意義表達—情感與紀念上,不再像之前的幾個時期,一味的追求新意與“時髦”。
Maiandros 裝飾性梳子
裝飾性梳子
無名氏 約1830年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法國(待定),
材質:鍍鋅銅、琺瑯、玳瑁
“‘Maiandros’即希臘回紋,是希臘語的大門德雷斯河(Meander river)在小亞細亞支流的名字,同時也成為了不間斷重復裝飾的圖案的代名詞。
羅馬建筑上的回紋裝飾
在古典時期和新古典時期是主要的裝飾紋樣,并常見于羅馬馬賽克作品里成為經典的裝飾紋樣。”這件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新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展示了在審美上對于之前流行的非常復雜的“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繁復藝術的反思。可能是為了呼應主體上的希臘回紋,佩戴結構的梳子部分使用了玳瑁制作。玳瑁作為一種古老的天然“寶石”材料,古希臘時期就被開發使用。古時玳瑁是里拉琴(Lyre)琴箱制作材料。
阿波羅與黑鳥
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Delphi
如這件陶瓷盤子上,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陽神阿波羅左手攬著里拉琴,其琴身由一個完整的龜殼制成。
象牙微雕手鐲
線上展覽重點展示的第二件作品是這件象牙微雕手鐲。手鐲通體為簡單的環形,內圈呈現金屬顏色,外圈為黑色,猜測可能是使用琺瑯或者漆器工藝制作,當然琺瑯的可能性大一些。簡單的主體部分使觀者更好地將目光集中在5.7厘米高的微雕畫上。
“ 該作品使用了精湛的雕刻技術,當時流行的雕刻技術通常會將象牙料雕刻至極其薄的狀態—十分之一至百分之一毫米之間。這些通過徒手創造出來的作品被稱為‘mirabilia’即人手創作出的奇跡。”
象牙微雕手鐲
無名氏 約1830年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實際尺寸: 寬6.5 x 高5.7 cm
攝影師:Petra Jaschke
材質:金、琺瑯、水晶石(疑似)、象牙
可以清晰的看到,畫面的核心是三個站立在樹下的女孩,與一個半躺在地上的男孩(猜測)。
其中最右側的女孩撩起圍裙以便于接住樹上的男孩摘下的葉片或果實。中間的女孩似乎已經“滿載而歸”,她微微躬身雙手捧緊包袱。最左側的女孩則沒有看向樹木,她背朝觀者,面向樹后的小動物(狗或者一只小羊羔)。最近景的是半躺在地上的,可能已經完成采摘任務的戴帽子的男孩,他也背對著觀者,使我們更好地追隨他面向的方向看到中景與后景這些有趣的場景。
同樣用于塑造景深,并且展示雕刻工藝精湛的,還有整個畫面最右側露出來的部分建筑,兩根典型的多立克柱。制作者選擇不透明的深藍色琺瑯作為象牙雕刻的背景,能很好的襯托象牙的白,并起到偽裝天空的作用。微雕作品被保護在玻璃罩下然后鑲嵌與手鐲的主體上。
紫水晶系列首飾
另外還有一組成套的紫水晶系列首飾。它很好地展示了這一時期最經典的鑲嵌方式——鏤空的包鑲。我們可以看到規整碩大的紫水晶被精準的切割并以鏤空包鑲鑲嵌著,即將金屬鑲口鏤空或留有空隙,使光線可以射入,已增加寶石的閃耀程度。
項鏈、胸針、耳環
無名氏 1805-1810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法國(疑似)
攝影師:Petra Jacshke
材質:金、紫水晶、鍍鋅青銅
這套作品以水晶寶石為設計的重心,項鏈與耳墜的結構上都盡量減少金屬鑲嵌對于寶石展示的干擾。胸針則相對增加了金屬的占比與裝飾部分,以包鑲鑲口延展出來重復的幾何圖形裝飾與對稱的植物裝飾,增加了金色與淺紫色寶石之間明亮的顏色沖突。
哀悼胸針
哀悼胸針
無名氏 1835-1866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實際尺寸: 寬3.8 x 高3.2 cm
攝影師:Petra Jaschke
材質:金、琺瑯、展示在不透明玻璃上的頭發、玻璃罩
一枚珍藏了頭發的哀悼胸針,金色的發絲被螺旋編織的金屬字固定在玻璃罩內,外圈也是材料簡單的幾何圖形規律重復作為裝飾。我們都知道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后期是這種藏有頭發絲的哀悼首飾的盛行時期。因此在國外的博物館里,經常可以見到此類首飾。如果是以頭發作為哀悼物的話,通常分為制作一個空心的容器,將頭發藏在里面,或者是將頭發進行一定的編織定型之后形成視覺上的一類裝飾然后展示出來。
圖章戒指
最后一件想要與大家分享的展覽中的作品,是這枚雕刻紫水晶圖章戒指。
圖章戒指(Signet Ring)
無名氏 18世紀后半葉
收藏方:Pforzheim Jewellery Museum
意大利
攝影師:Petra Jaschke
材質:金、紫水晶
封印徽章戒指是廣為人知的經典首飾款型,代表性技術是在戒指臺面上使用凹版雕刻(intaglio)雕刻金屬或者石頭產生圖案。佩戴這樣的圖章戒指不禁成為了佩戴者手部的亮點,并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輕松的使用。當然時至今日,徽章戒指已經基本失去了它原始的功能性,但是對于身份地位,如今可能是個人審美品味的象征,它依然是非常受歡迎的戒指設計款式,甚至演變成為了一類戒指的視覺符號。
圖章戒指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當時美索不達米亞人已經可以使用石頭或者其他雕刻紋樣的材料作為印章來證明身份或者封印一些機密文件。由于當時的文字類型大部分古人會選擇制作可以滾動的中軸,蓋章的時候需要滾動來完成。
19世紀的優雅紳士們開始將傳統的雕金圖章戒指融入寶石,比如紅寶石、血石、或者其他的半寶來增加設計豐富度。
*額外小知識分享:
圖章戒指的常見形狀有6種:圓形(傳統、優雅)、橢圓形(Straight oval比較適合雕刻復雜的圖形)、牛津型(一種比較有體積的,略成方形的戒指,通常是有實芯的金屬制成,有圓形倒角或倒邊)、球根橢圓形(Bulbous Oval一種比較重,并且獨特的形狀,整體看起來接近圓形)、八邊形(比較現代的款式)、墊子型(Cushion是維多利亞時期經次于橢圓形流行的形狀)
圖片來源:https://www.ruffs.co.uk/bespoke-signet-rings
下一篇我們將一起走進“歷史主義時期”
分享19世紀的后半葉的館藏首飾作品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