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楊秋羽 | 從AIVA到中央圣馬丁是又長又窄,又美又累的一個坡
從AIVA預科到中央圣馬丁,已經五個年頭過去了。楊秋羽,是AIVA的大師姐,是優秀的校友,更是主頁君心里的明朗少女(害羞),如今的她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年輕首飾設計師。帶著深刻的個人風格和印記,她即將成為AIVA教學團隊的一員。
楊秋羽
AIVA2012屆預科學生
本科畢業于伯明翰城市大學首飾設計專業
現就讀于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
憑著和秋羽同一天生日的交情(害羞),前些天對她進行了深刻而友好的采訪。在以下文章中,你將全面地了解:
❀ 在中央圣馬丁學首飾是怎樣的體驗
❀ 申請中央圣馬丁,最重要的是什么
❀ 中央圣馬丁和伯明翰珠寶學院的區別
❀ 當代首飾到底有何種意義
以下為采訪記錄
◐ 在CSM的學習已經一年了,從AIVA到CSM已經五年的時間了,和首飾創作在一起也已經五年了,回顧這些年的求學生涯,首先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
又長又窄,又美又累的一個坡……
◐ 在CSM學習的經歷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CSM是個很解放天性的地方。從門口的那幾張乒乓球桌說起,搶個位置特難,因為永遠都有人在那不務正業地打乒乓... 哈哈開個玩笑。就是平日里的學校氣氛很輕松,因為CSM幾乎所有的專業都在同一個校區,所以看到的東西真的非常多元化!fashion專業的天天都時髦得飛起,表演專業的都喜歡赤著腳在學校里走來走去,不會彈琴的最喜歡去搗鼓大廳里的古董鋼琴,老師在下課后比我們速度更快地鉆進學校里的酒吧!在這里,比較能沒有顧忌地思考、創作和表達,真的能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中,思維是容易打開的,身體也是舒展、打開的。
CSM廣場
當然啦,環境引起的化學反應最直接還是體現在大家的學習狀態上。我有時也會在圖書館熬夜畫圖,一般到凌晨三四點我準備收工回家的時候,圖書館常常還是座無虛席... 第一次看到這種場景的時候我也是瞬間感覺到了壓力。
凌晨四點的圖書館
學校大廳里展出的作品也幾乎每天都換,無形中也會覺得,每天那么多新作品出來,我好像也沒有停滯自己的借口。
CSM大廳
到了研究生階段,學校會比較注重不同專業間的互通。一入學就很多集體趴體和跨專業合作,會把不同專業的學生混在一起做表演課題、產品課題、策劃課題、動畫課題等。每次新課題我們都會遇到不同的合作組員,經過幾次洗牌大家都認識得差不多了。studio也是專業間都在一起,就是還挺熱鬧的。
我們專業學生很少,導師很多,常常面臨的情況就是tutorial的時候,我一個人對著好幾個導師,有時會再加上客戶,甚至還有隔壁專業過來當吃瓜群眾的導師,然后他們互相之間經常會討論著討論著就爭論起來了,特別可愛!
跨專業合作
跨專業合作
葉明子“生命之花”合作項目csm夏季展小部分展示
Party
◐ 和BCU(伯明翰城市大學)對比一下,你覺得同樣是首飾設計,兩所院校的教學和風格方面有怎樣的一些差別呢?
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講,我覺得這兩所學校在首飾設計上最大的區別是CSM比較偏向design,而BCU更偏向于art. 。
BCU鼓勵學生盡情地探索新的東西,新的材料、新的概念、新的佩戴方式…… 設計圖可以用各種方式去表達,做出來的首飾也會比較當代,前衛,會具有藝術收藏價值。而CSM并不能讓你那么“隨心所欲”,尤其到了研究生階段,“新”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點,你更需要考慮你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價值,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老師會認真去評價你的設計圖中哪怕一條細微的曲線是不是足夠有說服力。CSM與行業間的聯系非常緊密,所以我個人感覺CSM培養的不是藝術家,而是設計師,就我研一這一年,我們和行業間的合作就很頻繁,完成的兩個算是比較大的合作項目,我都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可以說是讓我終身受益的。
◐ 可以分享一些申請CSM的經驗嗎?比如作品集制作、面試等等。
申請CSM,我覺得有三樣東西很重要吧。首先是作品集。關于作品集,它不在于量多,而在于把你的個人風格盡可能地展現給老師。想一想自己最喜歡的風格、元素,看看能不能設計在作品集的排版里,盡可能不要去用一些模版。
第二點很重要的就是Study Proposal. 這個東西只有UAL的學校要求提供,所以很多人都容易摸不著頭腦。簡單來說,就是寫一寫假如你來到了CSM,研究生這兩年你打算做些什么。內容忌空洞,越具體越好,盡可能展現自己的critical thinking吧,這點還蠻重要的。中國學生有時候容易詞不達意,但導師是真的會看重你用詞的精準度的,所以要把自己的想法盡可能準確地表達清楚哦。
面試的話,首先是passion吧,老師也會很想知道你為什么選擇CSM?大部分同學可能申請學校的時候并不止申請了一個,有點撒網或跟風,其實我不是很贊同這樣子,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階段了,大家還是盡量想清楚自己之后的發展方向再進行選擇。我在本科的時候做了比較多的research,當時BCU的畢業生幾乎是沒有人申請CSM的,但我覺得CSM的研究生方向會很適合我,尤其在面試之后,我更加確信了這點,所以我也不會申請別的學校。剩下就是愉快地聊天啦,不用太緊張,說說你喜歡的設計師,你喜歡的風格,你平時的創作靈感等等,具體一些,自信地表達自己,依然是展現你的critical thinking的時候呀。
◐ 你覺得在AIVA預科、BCU三年的本科學習、以及中央圣馬丁的研究生學習,這三個階段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對你來說分別有著怎樣的意義?
在AIVA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在青春期呢,對jewellery情竇初開,各種試探;到BCU進入熱戀狀態,偶爾會迷茫想分手;到了CSM,我終于確信,jewellery,你就是對的那個人,哈哈哈哈哈。
剛接觸這一行的時候,心其實還挺浮躁的,但這幾年我倒是真的學會安靜了,越來越享受獨立思考的時間。所以很感謝AIVA啦,也不光是當時的知遇之恩,包括直到現在,AIVA就像老家一樣,是種歸屬感,每次回國都一定要回去看一看的!伯明翰徹底地打開了我的創作之路吧,回想起來,那三年真的不停在探索新的東西,太多的材料都被我玩了一遍,還是很爽噠!畢業后,同學都在各自發展,大家未來都會越來越好的!現在的自己呢,就是在CSM的磨礪下,希望能成為一個行業真正需要的設計師!一個art jewellery和fine jewellery都能拿捏的設計師。
◐ 幾年前我們有問過你一個問題“你對當代首飾設計這個專業的理解?”你當時的回答是:
當代首飾設計是一門藝術。在中國,人們對珠寶首飾還停留在傳統印象,材料也只局限在金銀和珍貴寶石。而在國外,藝術家眾多,活躍的藝術氛圍早已將當代首飾和傳統首飾徹底區分開來。新型的材料、大膽的色彩、獨特的造型以及作品背后蘊含的故事都讓當代首飾有著無限的發展可能性。每一件當代首飾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氣的。在當代首飾領域,即使是垃圾桶里的垃圾,也能成為設計師手中的材料,每一件作品都由設計師手工完成,它是獨一無二的,是被賦予意義的。因此,當代首飾設計是一門藝術,而這門藝術會很快開始席卷快速發展中的中國。
現在如果再回答這個問題你有什么新想法嗎?
嗯...... 我現在覺得,光說追求藝術有點空洞了。當時接觸當代首飾,還只停留在純粹探索創作的階段,會有這樣子特別美好的設想。但現在回過頭看,光用藝術的形式來理解當代首飾一定是不夠的。
當代首飾最重要還是“首飾”這兩個字,尤其結合中國的環境,當越來越多的人真的開始日常佩戴當代首飾,它才算是成功吧。所以,想要提高當代首飾的購買力和收藏價值,除了創造力,還是需要考慮材料價值和方便的佩戴方式。藝術+設計+市場,三方面都兼顧了,才能更好地體現當代首飾的與眾不同。
◐ 在倫敦和伯明翰的生活可以分享一下嗎?對你在藝術和學習上有怎樣的影響?
感覺英國是藝術文化的烏托邦。尤其是倫敦,藝術展不間斷,藝廊、博物館、戲院,來不及看的感覺。平時很喜歡看展,會時不時在網上刷展訊,看到有興趣的就跑去看。也喜歡去公園、喜歡逛街,總之就是閑不住,哈哈。在伯明翰的時候我幾乎每天會出門,哪怕只是沿著河邊散個步,也硬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來了倫敦,城市很大,有時會宅在家里,做菜煲湯已經變成了我解壓的一種方式... 效果還挺好。伯明翰因為jewellery quarter產業鏈很完整,做什么工藝都挺方便的。倫敦就不是啦,輾轉在地鐵線之中是每天的必修課。
聽說你之后會成為AIVA作品集在線課程的老師哦,為什么會想要回到AIVA當老師呢?
因為AIVA是我的老家呀!作為曾經的校友,我熟悉AIVA,更信任AIVA,也知道AIVA的學生需要些什么吧。
◐ 比較好奇你之后的授課風格會是這樣,會是嚴肅嚴格的老師,還是會和學生做朋友的老師呢?
當然會和學生做朋友啦。我平時就不是個嚴肅的人吶。當朋友才能愉快地聊天,愉快地聊天才能有愉悅的心情,愉悅的心情才能創造無限的靈感。是的,這就是套路!
◐ 之后的首飾之路有什么打算嗎?會成立自己的品牌嗎?
先認真準備自己的畢業展吧,希望在CSM學習兩年之后可以做出對自己有交待的作品。畢業后的幾年里應該不會選擇創業,因為一直接受西方教育,覺得自己對國內市場還是知之甚少。但不會停止自己的首飾創作,希望能腳踏實地做一個客戶信賴的設計師。
感謝秋羽,從一名優秀的學生到回到AIVA幫助學弟學妹,我們看到了一片羽毛有力量地漂浮的樣子。
歡迎大家來AIVA和秋羽老師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