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干貨 | 荒川修作:用建筑逆轉死亡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在東京三鷹市,有一排五顏六色的怪異建筑——外部由黃、橙、綠、藍、紫等各種不同顏色的球體和立方體并合而成,走進建筑里,更是讓人頭暈眼花:
地板凹凸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是傾斜的;廚房在房間正中間,需要走下臺階才能到;使用者必須側身通過這里的門;電源開關要靠觸覺摸索才能找到;因為地板不平,甚至無法放置家具......
整個房子幾乎可以被判定為“非常不適宜居住”,然而這棟房子的設計初衷竟是為了“功能障礙者”。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這棟“反人類”的住宅,
就是來自日本建筑藝術家荒川修作
和美國詩人瑪德琳·金斯所設計的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紀念海倫·凱勒”
這所住宅之所以有諸多違背傳統的設計,正是源于設計師荒川修作的座右銘——
“用建筑對抗死亡”
(Architecture Against Death)
在荒木看來,人不應該處于松弛的狀態直至衰老,時刻保持警覺有助于提高人的敏捷性,維持生存本能。
荒川修作和瑪德琳·金斯
荒川修作出生于1936年,自稱為“永恒的局外人”和“遙遠的未來的抽象主義者”。他是日本20世紀50年代前衛運動的先鋒人物,與馬塞爾·杜尚、小野洋子、安迪·沃霍爾等都有緊密的聯系。1962年,荒川修作在布魯克林美術館的藝術學校認識了自己的人生及藝術伴侶、詩人瑪德琳·金斯,從此開始兩人共同的藝術創作。
因為出生于戰爭年代,荒川修作目睹了無數生命的消逝,曾經學醫的經歷也讓他對生命有著獨特的思考,因此,“生與死”的概念一直貫穿于他的創作。
養老天命反轉地
在日本岐阜縣養老町,荒川和瑪德琳?金斯用30年的時間構想并大膽實現了一個名為“養老天命反轉地”的室外公園。
整個空間約有18100平方公尺,沒有山澗、沒有湖泊、更沒有路牌指引。只有起伏不平的地面、視覺錯覺效果的裝置作品、不規則的建筑物、迷宮、險坡和森林。
荒川希望人們在這里能“重新認識人本來的感覺”,在活動身體的同時,感受地球的重力,構筑空間和自己的關系。
養老天命反轉地
養老天命反轉地
“成年人有既定的生活習性,對生活上的一切都有既定的概念,例如家一定要有房間,電源開關一定要在顯眼的位置;公園里的設施和路徑都要清楚說明,沒有路標便不懂靠自己找出路。生活被設計得過于方便,幾乎安坐在沙發便擁有一切。人們愈來愈少活動,甚少運用腦筋思考。舒適會加速老化。只有時刻保持警惕,喚醒本能,才能活得更好、更健康、更長壽。”
因為對于生命有這樣的思考,荒川的“天命反轉理念”以每個人的身體作為中心出發點,又超越每個人身體的差異,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殘障人士,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盡情使用空間,發揮出人類自從出生以來就具有的本能,憑借肢體和感官反應,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例如,凹凸不平的地面,會讓人不知不覺順著契合腳底的地方來保持平衡,習慣后即使是閉著眼也可以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房子中的“不適感”讓住進來的人放大感官和磁場,用懷疑的目光看待周圍的環境,即使看不見、聽不見,也會被這間房子調動起來。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三鷹天命反轉住宅
從古至今,建筑對于人類的意義一直在改變,在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外,建筑帶給人們開創性的感受,重新建立與空間的定律,通過身體行為,改變永遠面向死亡的人類宿命,也許這就是所謂的 “天命反轉” 。
如果對荒川修作有更多的興趣
推薦觀看紀錄片
《不死的孩子:荒川修作》
從片中,可以看到居住在“三鷹天命反轉住宅”的人,以及出生在那里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還能通過宇宙物理學家佐治晴夫的訪談,更深刻地理解荒川修作融合了藝術、科學、哲學的宏大構想。
本文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