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人,如何幻想“月球旅行記”?
從遠古時期至今,人類想要登上月球的幻想就從未停息。當人們還在為阿波羅登月是否是一個陰謀論爭論不休時,中國的嫦娥5號已在今天(12月17日)凌晨,攜帶采集的月球土壤著陸地球。
17日早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降落于內蒙古雪原
月球上究竟有什么?
上面是否有著和我們一樣的生命體?
那里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在科學到達之前
藝術已早早地展開了幻想
1902年,來自法國魔術師兼電影先驅者喬治·梅里愛的影片《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橫空出世,首次以定格動畫的形式把這個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幻想搬向了大熒幕,也成為了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
在電影人還不具備如今高科技攝影技術設備條件的20世紀初,喬治·梅里愛用他瘋狂的想象力,創作營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
喬治·梅里愛
Marie-Georges-Jean Méliès
《月球旅行記》的故事靈感來源于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H·G·威爾斯的小說《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故事中,天文學院院長(喬治·梅里愛 飾)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天馬行空的月球旅行計劃。
幾位天文學院院長共同制作了飛往月球的機器,機器的形象是一枚炮彈。在軍隊的幫助之下,這枚“炮彈”直擊月球的“眼睛”,將天文學家們發送到了月球上。
在月球冒險中,他們遇到了想要捉捕他們“月球星人”,“月球星人”們將幾位天文科學家帶去了他們的基地,于是開啟了一場慌亂的大作戰。
最后他們返回地球,但掉進海洋,順便探訪了海底世界,最終被救回,科學家們也得到嘉獎。
喬治·梅里愛在影片中采用了線性敘述模式,嘗試了疊影、淡入淡出等對于當時來說全新的手段。隨著一幀幀畫面連接在一起,故事隨之呈現出來。作為魔術師戲劇師的身份背景,喬治·梅里愛在影像中運用了大量舞臺特效,而他自己也參演了影像中天文學家的角色。
這部看似僅有14分鐘的影像作品里,每一幀畫面都經過了手工上色。對于影像中裝置的構想和設計,都無不令人嘆服。
影片于1902年發行了黑白版和手繪彩版,結局與彩版一度失傳。當影像修復家們修復這部影像時,發現有13375針的圖像已損壞,而修復這部影像作品將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來自洛杉磯影像修復中心的執行董事湯姆伯頓(Tom Burton)和他的員工們表示,對于這部影像的修復,將用將近20年的時間,花費將近一百萬美元的開支。
法國安盟-甘電影基金的Lobster Films電影檔案館和電影遺產彩色印片基金,一直致力于全面恢復這部電影的色彩,并對其重新發行。
而實質的修復計劃在1999年開始,用了近12年的時間完工。終于在2011年的戛納電影節中,展出了一部叫“非凡旅程 ”(Le voyage extraordinaire)的紀錄片。影片講述了梅里愛的電影制作故事,囊括了電影修復技術的知識以及早期電影的電影史,以紀念梅里愛150周年,完整版的《月球旅行記》也再一次呈現在眾人眼前。
來自《月球旅行記》中破損的一針影像
喬治·梅里愛出身魔術師,也同樣是第一個完成電影彩色化的導演。在1896年到1912年間,喬治·梅里愛持續拍攝了將近有500部影像作品,而《月球旅行記》依然是他最著名的一部。
喬治·梅里愛的工作現場
顯然,以魔術師兼影像大師身份的喬治·梅里愛的視角來看,登月無疑是浪漫而又奇趣的。正如同喬治·梅里愛在影像世界中突破了當時影像技術科技的局限性,一幀幀地構成這部科幻奇作。
在現代科學中,從阿波羅到嫦娥五號,偉大的登月計劃也在一步步的實現。月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這是留給科學家們的研究課題。而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始終能夠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這些力量能更大地拓寬我們在現實世界的視野,推動我們不斷的進步。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作者:Tia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