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學姐 | Yang Ye:我在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跨專業學習的這一年
有這樣一個專業
它跨界于藝術與設計之間
小到首飾包袋,大到產品建筑
全靠它的“顏值擔當”
低調的它,常常被人與“視覺傳達”、“面料設計”等專業相混淆。但其實,它所涵蓋的設計領域更廣,對于材質和工藝的跨界探索也更全面。
不知道你是否已經猜到
這個有點低調卻非常有趣的專業就是
——表面設計(Surface Design)
究竟什么是表面設計?
在國外院校,表面設計專業是如何上課的?
這個專業的學生作品又長什么樣子?
最近,我們采訪了畢業于伯明翰城市大學時裝和紡織學院表面設計專業碩士的學姐Yang Ye。從視覺傳達專業跨界到表面設計專業,她經歷了怎么樣改變?在英留學這一年,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一起聽聽Yang Ye學姐帶來的分享。
Yang Ye
南藝×BCU雙學位碩士研究生
2016年9月獲得國家公派留學資格
跨專業前往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時尚紡織系
學習表面設計專業(Surface Design)
“從小我就對繪畫和書法比較感興趣,出于這份熱愛我選擇了藝術這條路。在學習繪畫過程中遇見的恩師,用身體力行和諄諄教導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方向。”
Yang Ye本科就讀于南藝的視傳專業,畢業后被推免保送到南藝研究生繼續學習視覺傳達設計。大四時,她偶然接觸到了視錯覺,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因此在碩士階段,她繼續以“線性錯覺”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課題。憑借著對英國藝術文化氛圍的向往,她參與了南藝與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的雙學位碩士計劃,并且爭取到了公派留學資格,在2016年9月前往英國深造。
Yang Ye國內畢業設計展覽現場
在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Yang Ye選擇了跨專業在時裝與紡織學院學習表面設計專業(Surface Design)。
表面設計與平面設計息息相關,但在理念上卻有很大差別。表面設計主張學科交叉、材料綜合、工藝跨界等,試圖探索物體表面新的可能性,并進行二次創造與改良,涉及服裝、配飾、家居、產品、建筑等諸多領域。
Yang Ye的莫爾包制作過程記錄
談起為什么會做出跨專業的選擇,Yang Ye這樣說道:
“本科四年接觸的平面設計基本局限于紙媒設計,我認為自己缺乏對其他材料和工藝技術的認知,所以想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出國學習彌補自己的軟肋。同時,我自己也一直對時尚感興趣,想借助這次機會挖掘平面與時尚跨界的可能性,創造出更有意思的作品。”
Yang Ye的絲網印刷實驗過程
在英國學習的一年,對于Yang Ye的改變和幫助是巨大的。她的小宇宙在這里爆發,常常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即使站了一天,也完全不感到累。那個時候,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創作,自己是一位設計師,并且她也切身體會到了英國大學教育和國內的差異:
首先,對學生定位的不同。在英國,學生是director,工作室的技術人員和tutor會盡全力幫助學生實現創意和想法,并且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從而幫助提升作品。師生之間相互叫名字,彼此尊重,是平等的朋友關系,沒有任何距離感,學習氛圍也是和諧輕松。
第二,導師機制也不太一樣。例如Yang Ye所在的時裝紡織系,共有5個導師,每個導師擅長的方向不同,3位設計類導師,2位理論類導師。每一周的tutorial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要提出申請,比如這周想咨詢產品營銷方面的問題,就可以預約時尚管理或者是時尚營銷方面的老師;還可以同時預約設計類和營銷類的老師一起參與tutorial,作品的打分也是5個老師同時參與的,會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評定,更靈活全面。
制作過程
第三,學科之間互相交融和跨界。學校差不多有十幾個工作坊,不同的工作室對各個專業的同學都開放,所以學生可以在這里實現各種跨界的可能性。伯明翰城市大學共五個校區,學生在這五個校區的圖書館都可以借書。通過網上預約,會有管理人員送到指定圖書館,并通過郵件形式通知學生。一般跨校區需要兩天。圖書館借書都是機器全自動化,并且如果借閱的書沒有其他同學預約,那么就可以一直續借,直到學業結束。
BCU圖書館
“學校有官方線上發布合作的平臺,每天都會有不同專業的同學發出合作的邀約,比如我就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了合作拍攝服裝的攝影師和模特,大家是互惠互利的,所以不收取任何拍攝費用。攝影師和模特都是學校的學生,他們剛好也在尋找練習的機會。”
模特圖
模特圖
因為英國的碩士課程只有一年的時間,所以安排非常緊湊。三學期的學習是一個逐漸深入和完善的過程。
“第一學期,我的主要目標是進入各個工作坊學習各種工藝與技術,了解平面圖案的工藝轉化手段。印刷工作坊,編織工作坊,染織工作坊,3D打印工作坊,陶藝工作坊等等。”
制作過程
第二學期要完成的除作品集以外,就是研究策略,需要學生對研究方向材料準備的一個總結,包括所有要閱讀的書目、要采訪的藝術家或設計師、要進行的市場調研、要參觀的展覽、個人學習計劃表等等,圍繞課題展開的所有項目的羅列和梳理。
“第二學期,我已基本了解了所有工作坊的工藝,開始進一步思考課題的應用載體。經歷一次次失敗的實驗,終于完成了第一個線性錯覺包的設計。接著在導師的建議下,我去市場關注了各種包的結構設計,對包類做了調研,同時發郵件咨詢一些箱包設計師對我的包的看法和建議。此后,我對包的尺寸、閉合方式以及內包與外包的銜接方式做了改變,進一步完善了第一次設計的不足。”
莫爾包制作過程
第三學期主要是完成畢業設計的時間。在完成了所有的畢設作品后,還余下2周時間,為了不給自己英國的學習留下任何遺憾,Yang Ye決定去陶瓷工作坊完成之前未完成的將圖案轉化到陶瓷上的心愿,技術導師Claire對這個瘋狂的想法非常吃驚,因為一般學生試驗的時間往往就長達兩周,更別提完成比較成熟的作品。在Yang Ye的懇求下,Claire給了三個可行的方案需要一一嘗試。當時Yang Ye每天都泡在陶瓷工作室,一直呆到學校關門被保安趕出來,期間甚至有一次小陶瓷片插進了手里導致血流不止。終于在通過不同的材料試驗、炙烤溫度和時間試驗后,得到了最合適的制作方案,并用一周的時間完成了一組陶瓷設計。
陶瓷系列
最終作品陳列
“Surface Design隸屬Fashion and Textile專業,學院最后有一個時尚走秀,并且會評比出本年度的幾個獎項,我很榮幸收獲了2017年度最佳創新創意獎,最后也榮獲了一等卓越碩士學位(master degree with distinction)。”
畢業時裝秀及頒獎現場
回國后,Yang Ye繼續了研三的學習,并且將自己研一研二的研究成果編撰完成了《DECODING & ENCODING MOIRE》上下兩冊,匯總了3000多種線性莫爾紋樣,作為對“線性錯覺”方法論的空缺,以及對于自己研究生學習生涯的成果總結。
Yang Ye編纂的 《DECODING & ENCODING MOIRE》
Yang Ye編纂的 《DECODING & ENCODING MOIRE》
在國內的畢業設計展演中,Yang Ye展出了在英國學習期間的所有作品和最終的書籍設計,得到了許多高校教授和合作企業家的喜愛,她同時還接受了多個平臺專訪。這套作品陸續榮獲了很多獎項,比如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家展覽,臺灣金點設計獎標章殊榮、靳埭強全球華人設計大賽銀獎、白金創意綜合類金獎、深圳環球設計大獎時尚類提名獎等等。
回國后繼續將包袋設計完善
看著Yang Ye的學習經歷
讓人不得不感嘆 “越努力,越幸運”
從視覺傳達專業跨界到表面設計
她打開了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在英一年的經歷也給了她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成績
如果你也想和學姐一樣
在BCU發現自己的潛在小宇宙
歡迎3/28一起參加伯明翰藝術與設計學院線上Open Day
更多了解學校及專業,并獲得一對一能力評估
戳下圖了解Open Day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