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IVA當代藝術邀請展
現場報道發回:)
“關懷”所屬倫理學范疇,顯然與普世倫理學相左。除去日常規訓中對弱勢群體的人身關懷,我們時常談及人文關懷——以人的角度出發的各項關切和尊重。然而,在現實文化遭遇里,“關懷”時常處于單向的景致之中。前一屆的AIVA Contemporary 2015 著眼于視覺設計領域的觀念更新及其表述能力。2016 年,AIVA Contemporary邀請4位藝術家加入議題討論,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映射“關懷”在當代創作中的問題意識——圍繞藝術家的質問包括:在非真實的社交媒體世界中,我們是否要以“心靈雞湯”來修正自己,以獲得完美的信心;圖像是否是一個可靠的對象,去印證意識;被給予的建筑形態及其攜帶的意識形態是否導致居住者本身的缺席;進入詞匯分析是否是討論意識的手段。
藝術家們以各自的創作展示面對“關懷”時、單向的狀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藝術家李亭葳的創作對普適價值的“雞湯文”表示懷疑并吸納為材料,創造了一組虛擬模塊般的體驗現場,頒獎現場的再現即消除內容本身。吳鼎的創作長期關心物質和現象之間關系的感知探討,簡單數理形式的秩序感成為其時常運用的手段。徐喆動手打造了一個一廂情愿的極簡主義建筑(鳥籠)去探測鳥類的接受度,以映射人類此刻的生存;而張可睿通過持續性項目,實現對某一組詞語(現象)從詞源學角度的反復拆解并轉換,以感知的形式去完成對材料的多米諾式地敘述。
2016 AIVA Contemporary
單向關懷
展覽地點:四大空間(上海,中國)
靜安區陜西北路66號
展覽時間:7月23日-9月15日
開幕酒會:7月23日 16:00
展覽由AIVA國際視覺藝術教育主辦
策展人:巢佳幸
藝術家:李亭葳,吳鼎,徐喆,張可睿
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同學們參與開幕式,及觀展
策展人簡介
巢佳幸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文學碩士。策展研究偏向實踐,主要方向為參與性藝術創作、跨領域實驗、哲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的跨界探討等。2011年-2015年,于復旦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視界藝術中心 V ART CENTER 擔任策展人及執行總監,此間組織大量項目及展覽,如“炸金花-葉甫納個展”(2014年)、 “GIF島-苗穎個展”(2014年)、“暈輪效應”(2012年)等。近期主要展覽包括:“單性知識”(外灘三號 滬申畫廊,2016年)、歌德開放空間2016項目:“行動的機構”(德國駐上海領事館文化教育處,2016年)。并作為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 New Century Art Foundation 項目策劃人,及“2016 Art In the City 藝術都市主題盛會”策展人。巢佳幸還為《藝術論壇》特邀作者,并長期為《燃點雜志》、《藝術界》、《藝術世界》等雜志供稿。
藝術家簡介
吳鼎,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他擅長利用文字、圖像和視頻作為自己的主要創作媒介,從事于陰陽的探索和實踐。
李亭葳,畢業于柏林藝術大學。她的作品致力于創造情感影響和經驗的空間。通過整理信息和各類物體的聯系,試圖利用拼貼安裝,通過符號和對象傳輸無聲的語言和說不出的感覺。
張可睿,藝術家,現生活工作于威尼斯。她的作品是圍繞“光與影”的一個連續的研究。通過三種不同的觀點探討了光與影的本質:藝術的觀察,隱喻,和客觀的觀察。
徐喆,是藝術家團體“組織”成員。“即興”是徐喆對他頗為重要的工作和得心應手的生活方式,不在意邏輯判斷的神秘力量讓他樂在其中。
參展作品介紹
李亭葳 《Shame》
每個人都可以給“shame”定義,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給“shame”下不同的定義,用不同信息拼貼,去還原那些感覺發生的觸發點,把它們揪回來。
徐喆:《等一只鳥》
藝術家設計制作了這一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的“鳥窩“,并將其放置在自己家附近的樹上,等待鳥的光臨。對邊界的積極地介入、發覺讓藝術家明確認識到個體的局限。
吳鼎 《 A Symmetuical》
此件作品關注形成于時間與空間中的”秩序“,希望探討真正隱藏在這個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無法被言說的“內在的秩序”。
張可睿《夢/記錄》
在系列作品“夢/記錄”里,藝術家通過解構和重構夢境,試圖去分析“虛擬現實”,“直觀呈現”和“直覺圖像”三者之間的關系。
展覽將持續到9月15日,歡迎大家前來觀展。